Monthly Archives: 2 月 2010

談『IQ』與『EQ』

『IQ』英文就是“Intelligence quotient”的簡稱,中文叫『智力商數』,又簡稱為『智商』。『EQ』英文就是“Emotion quotient”的簡稱,中文叫『情緒或情感商數』,又稱為『感性商數』。而『智慧』英文是“Wisdom”是超過『情理法』,換句話說亦就是超過『IQ與EQ』,又簡稱為『WQ』,也就是“Wisdom quotient”。

就心理學而言,一個人推理的能力、記憶的能力、了解的能力,這種是比較屬於理性能力,設計一套測驗的題目、工具,並付於點數加以計量,稱為IQ『智力商數』,簡單的說,也就是傳統教育制度的『考試能力』。

通常『智力商數』在一百以下就比較差,一百至一百二十大約屬於中等,一百五十以上通常就屬於優等。當然這不是絕對的,只是大約的統計數字。我們過去常用這種『智力商數』來評鑑一個人的聰明與否?其實這還是在屬於『知識』的層次,談不上『智慧』。因為『智商』的測驗,只能測出『知識』能力,不能測出『智慧』高低。
Read more »

形而上的『道』

知『道』與不知『道』

如果有人問:『你知道嗎?』『你知道不知道?』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回答說:『知道。』其實世界上,有多少時候?多少人?多少事情?是知『道』呢?答案很簡單!

我們絕大部分的人、絕大部分的時候、絕大部分的事情,我們應該是不知『道』。真正要是知『道』的話,應該也可『死而瞑目』,為什麼呢?因為,孔子說:『朝聞道,夕死可也。』其實『道』這個字,除了我們常識上的通用外,就靈學而言,也另有它特別的意義。

『道』是無形的、是抽象的。我們叫『形而上』的,換句話說也就是超過形狀,而沒有形狀的。然而,我們常說道理的『理』,是形而下,它可以列出條文,清楚說出原則,據以推理。然後條分理析,這通常我們叫『道理』。『道』和『理』,雖然通常我們合稱為一個詞叫『道理』。其實『道歸道,理歸理』是不相同的。只是『道理』常常有系統性、延伸性、一致性。

講到『道』,有所謂柔道、茶道、花道、神道、魔道、大道、小道等等。例如,我們做任何事情,從瑣碎雜亂細行至按照一定的條理、程序和步驟,最後做出到含有無上超越本身行為的意義,我們就稱為『道』。

所以,喝茶也是一樣的。我們可以隨便泡茶隨便喝,像我們一般人一樣,茶葉放進去,水加進去泡了就喝,大口小口隨便喝,亂喝一陣都可以!我們叫這是『普通的喝茶』。喝茶的目的,主要是在於解渴。它跟喝水、喝果汁、喝飲料一樣,沒有什麼特別!

但是,茶道就不同了。喝茶就變成一種『道』,它是講茶的『道』。那這個『道』,就是形而上的,很抽象的。喝茶不是為了解渴,另有特別意義、不同的功能。那到底是什麼意義?什麼功能?這個也就是『茶道』的問題。像茶道『道』的意義,可以把『茶』比喻做人生。甚至於更高一層的把『喝茶』,當做是佛教的『禪』。

因此,講『茶道』就不是像普通喝茶、喝飲料那樣簡單。『茶道』一定要講品味、講藝術、講人生的道理,甚至佛法的禪理。因此,就形成一套選茶、茶具、煮茶、品茶等茶道的瑣碎繁雜禮節、形式和程序,具有修心養性的功能和體會人生生活的意義和休閒的藝術。如果,我們沒有閒功夫,還很不容易行『茶道』,領會『茶道』的奧秘呢!
Read more »

知識與智慧

一、智慧是用『心靈』去領悟的結果

從英文來說,知識是knowledge,智慧是wisdom。這兩個字本來就不同,意思亦不同。“Knowledge”的字根是由 know 來的 ,例如:I know,You know,He know…。也就是知道的意思,我們稱為『知識』,也就是知道的事、認識的事物等。 此外,英文的智慧是“wisdom”,其字根是從Wise來的。我們一般講『聰明』的意思,亦就是『智慧』的意思。
然而,『知識』與『智慧』是相對的。例如,你知道很多、認識很多,我們叫他為很有『知識』,用中文來講叫『知識淵博』;如果,一個人對於事情的處理有明智的判斷能力,能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處理事情或事務,我們稱他為很『聰明』,也就是說很有『智慧』。這是從英文來說,其可能的差異。但是,反過來說,亦有些人『知識』知道很多,但是不會處理事情,這就是沒有『智慧』或可說是『智慧』不夠!

從中文字來說,如把知識分為『知』與『識 』;智慧分為『智』與『慧 』 來看。『知』是有層次,例如,『知』與『智』不同,在於『智』比『知』多個『日』字,亦就是有太陽的『知』,這表示最高知的『知識』叫『智』。換言之,亦可以說最透徹、最明瞭、最徹底、無所遁形,就像太陽光下所照耀下事物的認知,非常的清楚且晶瑩剔透。
Read more »

修行要歡喜自在

修行的方法很多,有苦修、靜修等,佛教八萬四千法門。至於如何修行呢?

最早期釋迦牟尼佛出家前段曾經苦修,最嚴重時一天只吃一粒芝麻,只維持生命使祂不死骨瘦如柴,差一點連生命都丟掉,後來開始恢復飲食與體力,又繼續修行,這叫做『苦修』。另一種說法,彌勒佛又稱為未來佛,祂就不是苦修,笑嘻嘻、笑呵呵、笑咪咪心寬體胖,如果是苦樂相對的話,這可以說是『樂修』。我較喜歡這樣的修行方法。

所謂『樂修』意思亦就是說,我們要很快樂的去修行。也不是要使修行成為很痛苦的事,要把修行變成快樂的一件事。因為一般人常常有誤會,認為修行是一件不快樂的事,要受苦、要痛苦、要守戒,但未必如此!

彌勒佛就是『樂修』,祂是歡喜自在、快樂發財、笑哈哈、事事發。如果你要修行,不要老是悲傷著臉,一副很痛苦、很可憐的樣子!要能快樂、要能歡喜、要能喜悅、要能祥和,我們叫做『自在安祥』就是這樣子!彌勒佛只是菩薩而已,尚未成佛,所以又稱為『未來佛』。

有一句對聯說:『彌勒佛大肚能容,容盡天下不能容之事;開口常笑,笑出世界無不可笑之事。』所以說,修行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!

修行有兩面的說法,例如你要絕食,猶太教、基督教都有絕食,現在的健康療法也有絕食。英文早餐叫『breakfast』,亦就是解開禁食,解開這個不吃的意思。
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