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 Archives: 靈修問題

談『靜坐』和『靜修』

我們不要誤會!談『靜坐』和『靜修』等,一定是宗教的事,其實也不見得,即使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都可以!像儒家的宋朝理學家朱熹,他發現而且主張,同時提倡讀書人要半天打坐、靜坐,半天讀書這樣最好!另外陸象山跟王陽明先生『性學派』,他們更講究『打坐』、『靜修』。EQ作者Goleman,雖是西方人,也打坐自我修行。

因為,『靜坐』和『靜修』可以增長我們『靈性』的啟發和『智慧』的發展。所以,我在此也要建議各位,如果方便的話每天早晚,最好可以撥出半小時或一小時的時間,來打坐或靜坐。『靜坐』一般人總以為是雙腳一定要雙盤起來,雙手擺在膝上結手印,才叫『靜坐』。但是,也未必是這樣子!

Read more »

吃素好?抑或吃葷好?

人要生活一定要吃東西。到底吃素比較幸福健康呢?抑或吃葷比較幸福健康呢?抑或半素半葷(如初一或十五吃素)好?

人也是動物一種。動物對於食物的喜好有天性,一般可分為素食、葷食與雜食等三種。肉食:如虎、豹、獅子、狐狸、狼等;素食:如長頸鹿、羊、大象和牛等。由天性上來,到底我們人是肉食?素食?抑或雜食較好呢?以下僅提出六點分析給各位讀者參考。

第一、就生理而言。根據生理學家的研究結果:人應該『素食』比較適合於健康。發現肉食動物的腸子都很短,吃完食物很快就排泄出去,以減少中毒。例如:虎、獅子等。素食動物腸子都比較長,例如:牛、羊、鹿等。如果,我們以『人』的腸子長短來說:人的腸子是長的,應該是屬於草食動物。如果,我們肉食的話,食物留在體內的時間會增長,反而增加中毒機會有礙於健康。由以上觀點來看,肉食對於人未必很好!『素食』可能比較有益於我們人的健康。

Read more »

形而上的『道』

知『道』與不知『道』

如果有人問:『你知道嗎?』『你知道不知道?』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回答說:『知道。』其實世界上,有多少時候?多少人?多少事情?是知『道』呢?答案很簡單!

我們絕大部分的人、絕大部分的時候、絕大部分的事情,我們應該是不知『道』。真正要是知『道』的話,應該也可『死而瞑目』,為什麼呢?因為,孔子說:『朝聞道,夕死可也。』其實『道』這個字,除了我們常識上的通用外,就靈學而言,也另有它特別的意義。

『道』是無形的、是抽象的。我們叫『形而上』的,換句話說也就是超過形狀,而沒有形狀的。然而,我們常說道理的『理』,是形而下,它可以列出條文,清楚說出原則,據以推理。然後條分理析,這通常我們叫『道理』。『道』和『理』,雖然通常我們合稱為一個詞叫『道理』。其實『道歸道,理歸理』是不相同的。只是『道理』常常有系統性、延伸性、一致性。

講到『道』,有所謂柔道、茶道、花道、神道、魔道、大道、小道等等。例如,我們做任何事情,從瑣碎雜亂細行至按照一定的條理、程序和步驟,最後做出到含有無上超越本身行為的意義,我們就稱為『道』。

所以,喝茶也是一樣的。我們可以隨便泡茶隨便喝,像我們一般人一樣,茶葉放進去,水加進去泡了就喝,大口小口隨便喝,亂喝一陣都可以!我們叫這是『普通的喝茶』。喝茶的目的,主要是在於解渴。它跟喝水、喝果汁、喝飲料一樣,沒有什麼特別!

但是,茶道就不同了。喝茶就變成一種『道』,它是講茶的『道』。那這個『道』,就是形而上的,很抽象的。喝茶不是為了解渴,另有特別意義、不同的功能。那到底是什麼意義?什麼功能?這個也就是『茶道』的問題。像茶道『道』的意義,可以把『茶』比喻做人生。甚至於更高一層的把『喝茶』,當做是佛教的『禪』。

因此,講『茶道』就不是像普通喝茶、喝飲料那樣簡單。『茶道』一定要講品味、講藝術、講人生的道理,甚至佛法的禪理。因此,就形成一套選茶、茶具、煮茶、品茶等茶道的瑣碎繁雜禮節、形式和程序,具有修心養性的功能和體會人生生活的意義和休閒的藝術。如果,我們沒有閒功夫,還很不容易行『茶道』,領會『茶道』的奧秘呢!
Read more »

知識與智慧

一、智慧是用『心靈』去領悟的結果

從英文來說,知識是knowledge,智慧是wisdom。這兩個字本來就不同,意思亦不同。“Knowledge”的字根是由 know 來的 ,例如:I know,You know,He know…。也就是知道的意思,我們稱為『知識』,也就是知道的事、認識的事物等。 此外,英文的智慧是“wisdom”,其字根是從Wise來的。我們一般講『聰明』的意思,亦就是『智慧』的意思。
然而,『知識』與『智慧』是相對的。例如,你知道很多、認識很多,我們叫他為很有『知識』,用中文來講叫『知識淵博』;如果,一個人對於事情的處理有明智的判斷能力,能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處理事情或事務,我們稱他為很『聰明』,也就是說很有『智慧』。這是從英文來說,其可能的差異。但是,反過來說,亦有些人『知識』知道很多,但是不會處理事情,這就是沒有『智慧』或可說是『智慧』不夠!

從中文字來說,如把知識分為『知』與『識 』;智慧分為『智』與『慧 』 來看。『知』是有層次,例如,『知』與『智』不同,在於『智』比『知』多個『日』字,亦就是有太陽的『知』,這表示最高知的『知識』叫『智』。換言之,亦可以說最透徹、最明瞭、最徹底、無所遁形,就像太陽光下所照耀下事物的認知,非常的清楚且晶瑩剔透。
Read more »

修行要歡喜自在

修行的方法很多,有苦修、靜修等,佛教八萬四千法門。至於如何修行呢?

最早期釋迦牟尼佛出家前段曾經苦修,最嚴重時一天只吃一粒芝麻,只維持生命使祂不死骨瘦如柴,差一點連生命都丟掉,後來開始恢復飲食與體力,又繼續修行,這叫做『苦修』。另一種說法,彌勒佛又稱為未來佛,祂就不是苦修,笑嘻嘻、笑呵呵、笑咪咪心寬體胖,如果是苦樂相對的話,這可以說是『樂修』。我較喜歡這樣的修行方法。

所謂『樂修』意思亦就是說,我們要很快樂的去修行。也不是要使修行成為很痛苦的事,要把修行變成快樂的一件事。因為一般人常常有誤會,認為修行是一件不快樂的事,要受苦、要痛苦、要守戒,但未必如此!

彌勒佛就是『樂修』,祂是歡喜自在、快樂發財、笑哈哈、事事發。如果你要修行,不要老是悲傷著臉,一副很痛苦、很可憐的樣子!要能快樂、要能歡喜、要能喜悅、要能祥和,我們叫做『自在安祥』就是這樣子!彌勒佛只是菩薩而已,尚未成佛,所以又稱為『未來佛』。

有一句對聯說:『彌勒佛大肚能容,容盡天下不能容之事;開口常笑,笑出世界無不可笑之事。』所以說,修行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!

修行有兩面的說法,例如你要絕食,猶太教、基督教都有絕食,現在的健康療法也有絕食。英文早餐叫『breakfast』,亦就是解開禁食,解開這個不吃的意思。
Read more »

Recent Entries »